4月7日,华夏基金25周年多资产全能平台策略会举行。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华夏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阳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蔡昉,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中信里昂证券CRR主管Lance Noble等大咖参会。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郑煜发表主旨演讲《多资产全能平台的主动投研体系搭建》。她表示,华夏基金研究团队三大特点:平台化、体系化、专业化。华夏基金投资团队三大特点:多策略、多风格、全天候。
郑煜认为,华夏基金主动权益投资体系,力求在能力上胜任所有在长期有效的策略风格和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行业方向。通过投委会-策略方向负责人-基金经理的组织形式,实现投资能力的深化和投资成果的沉淀。此外,华夏基金主动权益投资团队强调优势互补,思维碰撞、独立思考,策略多样,在各自策略框架体系内聚集深耕,反对跟风抱团。
以下是发言全文:
华夏基金为何在股票交易方面有优秀的表现?我报告的内容主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希望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创设一个保障体系来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首先,介绍一下公司主动权益投资体系。华夏基金自成立以来就主动发展主动管理的权益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资产配置为核心、投研体系持续优化升级的良好格局。成立以来,我们旗下的产品的业绩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优秀的,超额收益还是挺突出的。最近这些年,公司在投委会的领导下,各个基金经理守土有责,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积极耕耘,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在最新的海通证券权益资产收益率我们在12家大型基金公司里面这两年业绩排名第一,近三年的业绩排名第三,显示出来在逐渐进步的投研体系里面持续保障了我们业绩的稳定性。
对于怎么做好主动投研,大家都非常关心。最近这段时间AIGC也特别火,我们也请海外的同事帮我们问了几个问题,对于怎么做好主动投研,他的反应相对来说非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实际上这个回答非常认真,他的答案包括团队、策略、投资流程,甚至投资者教育工作。但这个答案对我们来说,缺乏了对行业的深度的理解,认知还是停留在字面上。
在华夏基金的投资实践过程中,我们最为强调的是投资人才队伍与产品体系的有机融合。投资和研究相互促进,产品和人才相互匹配。此外,华夏基金增加了科技体系提供的源源动力。自成立以来,华夏基金就开始着力打造主动权益的投研体系,并且不断做体系的迭代和升级,目前形成了平台化、体系化、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多策略、多风格、全天候的投资团队。正在打造中的智能投研支持体系,经过两到三年初步的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投资和研究的相互促进,主动权益投资通过充分发挥投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价值投资为基础,通过研究创造价值,在权益市场的价值发现中创造阿尔法。这个里面我们有一个示意图,这个示意图讲的是投研队伍非常好的内循环,研究部门是有两方面支持投资的,一方面是坚持研究创造价值,以专业扎实的研究成果支持投资决策;另外一方面以研究向投资转换为基础进行梯队建设,为投资人员输送后备力量。我们公司的研究人员的人数一直保持稳定,最近这些年从研究部门输送到投资部门的人才队伍,估计能够是一个研究部的水平。相对来说,人才梯队的建设也是一个研究部门非常重要的任务。投资部门有两个方面是反哺研究的,一方面是围绕投资实际,提升的问题意识。因为我们的研究员刚刚入行的时候,可能对行业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核心的问题、行业变化等不见得了解特别清楚,这时候需要我们的基金经理去引导研究。以投资需求牵引研究的落地,提升投研的转化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挥基金经理对研究员的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领域有传帮带的氛围。华夏基金投研体系的两个循环,一个是知识的循环,通过投研相互促进,沉淀知识,加深认识;另一个是人才循环,以研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以投资为核心的梯队建设。
人才体系也是华夏基金多资产全能平台的重要支柱,经过25年的积累,华夏基金研究员的选评,从老带新的传统模式,增加了入职前后的多维度培训、职业发展的规划,发展至今,又通过“青藤计划”、“磐石计划”,包括计划中的华夏商学院等计划,形成覆盖投研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和梯队的建设体系。研究员的成长路径和晋升体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传统的模式只有一条,就是成为全行业的基金经理助理,然后到基金经理。现在我们研究员的成长路径有了非常多的选择。传统的路径还在,研究员可以选择成为全行业的基金经理助理。另外也多了两个选择:一个是成为行业的基金经理,另外一个可能更加适合做行业专家和更深的行业研究体系的基石。行业专家的作用,实际上对于一个公司的知识沉淀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也可以根据自身性格特点、能力圈和投资偏好,选择成为管理全行业产品的基金经理,可以是排名型的基金经理,还可以成为行业主题、策略的基金经理,还可以成为绝对收益类的基金经理。同时我们业绩优秀,并且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的基金经理,还可以成为大的行业策略的带头人。
目前华夏基金基金经理有ED和MD制度,这些ED和MD,基本上是各个行业主题类的带头人。这也充分体现出来华夏基金人才体系具备投研一体、因才赋能、路径多元和覆盖全面的特点。
如何形成平台化、体系化、专业化的研究团队,我们也同样请教了一下AIGC,它给了两个不同的答案,这两个不同的答案。总体来说研究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有完善的投研体系,组织上要有完善的架构,有合理的考核体系,以及具备能力的提升机制和良好的文化。
我们再看看华夏基金对于研究体系的打造。华夏基金是行业里最早提出来研究创造价值的机构,追求卓越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确实打造出来了一支专业化、体系化的研究团队,成为依靠强大的投研体系,团队化作战的平台型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主动权益的研究体系,目前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能力全具备,行业研究层面实行了全覆盖,是主动权益投研平台的非常强的支撑平台。华夏基金的各个团队,无论是公募团队,还是社保的投资团队,机构专户、年金、养老金权益部门,包括固收+的权益部分,无论是港股、A股、美股,全部是嫁接在研究平台上,并且这个研究平台目前跟我们投资平台是集成在一起的。华夏基金推行标准化的研究体系,重视研究的过程管理,以研究的专业性为基础,以寻找更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为目标,实现研究成果向投资业绩的良好转化。
“磐石计划”和“青藤计划”是我们研究员的培养计划。值得说明的,以研究部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打造的不光是产业龙头系列,还有研究精选和创新前沿这两只跑基准的产品,投资业绩也很出色。像产业龙头系列,我们在市场上关注度比较高的有新能源车产业链的龙头、半导体龙头、数字经济龙头,这些产品的创设不但提高了研究向投资的转化效率,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定位清晰、锐度非常高的优质基金产品。
讲完研究,再讲讲投资团队。同样是对于投资团队的问题,我们也是请教了两位AIGC,问他怎么打造多策略、多风格、全天候的投资团队。他们也给我们提供了两个答案,这两个答案主要是我们需要确定投资目标、投资策略和风格,需要拥有专业的投资团队、多元化的人才,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决策机制,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改进。这个回答是比较贴近现实的。
华夏基金的投资团队,是随着产品策略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是不断提升的,完成了从点状到网状,再到立体框架架构的转化,实现了从单一的全市场策略到多个行业主题策略的落地。针对基金经理能力圈净化和投资行为特征的分析,我们区分投资成果到底是能力还是幸运,为不同规模、不同风格收益特征的产品匹配更为合适的基金经理,筛选出来谁能成为这个策略方向的负责人,让他带领这个领域相关的产品,获得更好的业绩。华夏基金通过投委会策略方向负责人和基金经理的组织形式,有效实现了投资能力的深化和投资成果的沉淀。由于有了优势互补、思想碰撞、独立思考、策略多样的基金经理团队,有了足够多能力强、经验丰富、风格稳定、愿意交流分享的基金经理,大家在各自的策略体系里面聚焦深耕。比如主动权益体系敢于在所有长期有效的策略风格和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行业方向排兵布阵,勇于冲击更高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成绩。
华夏基金的自身平台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的权益基金经理。中生代的权益的基金经理有着扎实的产业研究基础和良好的金融体系,而且基本上都是研究员出身,在自己的成长领域里的投资具有非常强的先天理解优势,从业以来也都完成了牛熊转换,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投资体系。他们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坚力量,致力于成为为信任奉献回报的价值投资家。
我们的中生代的基金经理团队组成是非常完善的,既有行业轮动、又有均衡配置、以及绝对收益的基金经理,也有消费类的、医药类和科技类的、高端制造周期类的行业基金经理。此外,华夏基金也增加了新生代的基金经理,新生代目前也接续了中生代的基金经理的力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比如半导体龙头的基金经理高翔、新能源车龙头的杨宇、数字经济龙头的张景松、消费类的基金经理刘文成、智能汽车的连骁等。
主动投研体系的要点,就是产品和人才的相互匹配。这里面大家可能会比较好奇,我们谈投资,为什么要跟我们谈产品?就基金经理而言,对于市场的长期判断和市场需求的深度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来确定长期战略的方向。在内部投研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产品设计的投入。我们通过前瞻性的产品布局来确保未来在市场和行业赛道有机会的时候能够获得好的业绩,能够更好的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实现资产管理行业的真正的价值。而在产品设计初期,其实基金经理参与进来了,这样可以使产品的策略、风格设计能够较好地匹配基金经理的风格特征和策略能力。产品成立后,就像一起训练有素的骑手和他心爱的马匹,经过长时间训练之后相互配合得非常默契。产品成立之前有很好的思考和标的储备,协作起来非常顺利,为后续不错的业绩打下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产品的定位和策略的需求,还会牵引基金经理能力的提升,也会牵引投资体系进行策略的开发和调整。
对于如何打造产品体系,我们同样也问了一下AIGC,他们的回答可以说是高度概括,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多的参考的意义。对于华夏基金来说,我们在主动管理这方面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这个部分也跟我们内部投研、产品设计部门和营销的多个部门经常在一起密切地沟通,定期地做深度的讨论,来实现科学前瞻的规划、清晰准确的定位、选择合理的时间创设是分不开的。我们经常会在底部去尝试一些产品,让投资者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收益。目前主动权益产品线布局完善,定位合理,五大产品投资策略涵盖了境内外的权益市场,也覆盖了各种风格和主流行业,力争满足客户机构和个人客户对特定策略的需求。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展示一下前三大策略产品谱系。首先是全市场的策略,今年是华夏基金成立,也公募基金行业诞生的第25个年头。其实在前15年,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全市场策略,包括华夏基金的明星产品,像华夏回报、华夏大盘都是这样类型的产品。华夏基金全市场策略的产品覆盖了多种收益,风险收益特征立足于长期收益,希望通过各自特定的策略选择,能够实现穿越牛熊,为投资者提供可持续的回报;从策略的角度来看,本身囊括了自上而下的行业选择,中观的行业轮动GARP;从收益和风险特征来看,全市场产品线也涵盖了不同波动率的产品。华夏基金力求让每一位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投资选择的产品。
对于大行业策略,华夏基金通过对时代变迁深刻的理解,提炼出其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机会,并且依靠特定的战略性产品付诸于实践。比如转型背景下,由于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经济脱钩带来的自主可控的需求,数据要素带来的新动能,包括智能化时代的软硬件的快速迭代,科技制造领域投资机会也是迅速增加的,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另外经济和人口结构变迁下的消费和医药的长期投资机会,还有转型过程中的周期性的、阶段性的策略投资机会,都是我们重点布局的一些类型。
华夏基金在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变迁长期战略方向的大行业策略研究过程中,还能找到一批容量足够大、可以进一步聚焦的细分领域,我们把发展变化速度快、主动投资相对于指数投资能够有更高的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了重点的布局。目前我们主要布局在了统筹发展、安全、推进碳中和背景下符合长期战略方向的高端制造、军工、新能源等细分行业;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更加聚焦细分产业赛道,通常为申万的二级和申万三级的子行业,以及我们刚才讲过的具有更高的业绩弹性和锐度的龙头系列的产品。因为我们龙头的系列产品都是以研究力量为基础的,基本都是我们最优秀的行业组长和研究员。我们通过这样的人才体系,这里面的行业专家和行业基金经理团队,通过精准的定位和管理去追求极致的行业贝塔和阿尔法。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华夏基金对于科技体系的打造。杨明辉董事长和李一梅总经理,一直以来保持着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高度前瞻性和敏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夏基金主动投研的智能辅助系统开始起步。其实项目的初衷是解决基金经理的刚需——随着上市公司的数量是越来越多,新兴主题层出不穷,基金经理疲于应对,这是对于所有基金经理面对的问题,个人配制和选股的能力难以发挥。我印象中在最初做个人的组合分析的时候,我发现个股的阿尔法对于很多基金经理的业绩贡献占了很大的部分,但是这几年,这部分的贡献是越来越降低的。我们希望未来的灵犀系统沉淀内部的智力的成果,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力量做数据筛选,给基金经理一些多维度的支持,使得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提升以后,能够从容的应对市场变化,同时能够保持非常优秀的业绩。对于研究员来说,我们也可以在这个系统上第一时间获得投资经理的反馈和点评,让研究员非常清晰地了解基金经理关注的点在哪、他的研究判断出现的问题在哪,这样也增加了投资对于研究反哺的作用。
这个系统对于管理层也有所帮助。首先我们这里面通过基金经理的画像,包括风格特征和业绩的表现,产品的匹配度等多维度做了人才的盘点;此外,还有产品的布局的分析,对于做新产品未来的规划非常有帮助;再者是,系统可以及时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对未来公司的战略布局和战术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上就是华夏基金主动投研体系的框架介绍。我们未来也会根据对市场的预判,不断的迭代升级。希望投研体系通过不断的迭代,为提升投资者的长期收益水平,为大家获得更加殷实的生活,也为华夏基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谢谢。